2024年12月6日至8日🧏♂️,沐鸣2平台舉辦“全球知識史工作坊👌📎:以醫學、技術與工藝為中心”的青年學生交流研討會🤹♂️。本次工作坊延續2023年5月在北京大學沐鸣2平台舉辦的工作坊模式,采取碩博學生匯報發表的形式,邀請相關領域內專家學者進行專業點評,這不僅有益於正在學步階段的學生完善自己的研究📰,同時能夠促進秉持不同方法、具有不同視角🛞🧖🏽♀️、關註不同課題的學生相互取長補短。

本次工作坊由沐鸣2平台專門史😋、北京大學沐鸣2平台全球史、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系和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共同召集,來自北京大學、沐鸣2官网、南開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20位青年學生共聚上海🩱,圍繞全球知識史視角下的醫學、技術與工藝等主題展開探討學術研討👷🏿♀️,就醫學知識與權力🛌、疾病知識與民族建構、地圖知識與帝國權力🥫、疾病與性別、中醫科學化、醫家身份建構👴🏻、醫藥關系、醫學政治和衛生統計等諸多議題進行討論。工作坊同時邀請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14位專家學者與會,為匯報的青年學生指點迷津,充分體現了工作坊金針度人的學術宗旨👆🏿🗯。
本次工作坊共設2個會場,6個分論壇📘。


分論壇一🤘🏼🔴:醫學與社會文化:身份建構、知識轉型與話語實踐
第一位發言的為沐鸣2平台碩士研究生曹宇明,她以《西儒之學成儒醫:再論王宏翰的會通之學與身份建構》為主題進行匯報💵。文章認為以往學界對於王宏翰的西學知識能力評價過高,同時因未能躋身精英醫家,王宏翰深陷身份焦慮🎻,其本身嘗試通過自我標榜“西儒”身份以及撰寫家族傳記來提升地位🗑,但終究未獲認可🐻。南開大學余新忠教授強調要清晰認知王宏翰所處的時代為中西醫皆匯而不通的階段🏩,並警惕對歷史人物過度貶斥和抬高西學地位的傾向🌓。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和醫學史系的陳昊老師指出該論文存在著不連貫的地方👨🏼🦳。沐鸣2官网歷史系劉小朦老師建議不要將王宏翰的身份建構放在開頭🧗,以免文章重點倒置。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和醫學史系碩士生吉祥由科學🔩、宗教與民族建構三個層面探討了回民“割禮”的衛生性🔛。在近代宗教與國家的雙重壓力下,回民精英轉而以“科學”為話語工具🖕🏼,重新定義割禮為“衛生”實踐🕺🏽,這一策略既鞏固了回民族群認同,亦證明了回民傳統與現代衛生體製的兼容性🚎👏🏽。余新忠教授認為回族有很多顯著的身份標識🤽🏽,割禮並不是穆斯林最顯著的標識🎯,其蘊含的歷史訊息還需進一步挖掘👘。陳昊副教授指出可以加強對於核心歷史事實的清理,山東中醫藥大學的王振國教授提示不能過於代入穆斯林的語境,劉小朦老師則指出理論的引用要與文章的論述熨貼。

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向亞軍借助史料重新考訂了清末民初藥業的知識整理活動💇🏽♂️💁🏻♀️,她指出這些活動體現了中醫藥群體從傳統經驗出發探索近代化轉型的努力🧔🏻♂️。陳昊老師對文章的理論框架提出疑問:如果研究的時段後移🦆,邊和醫藥分業框架的有效性還剩幾何?劉小朦老師建議進一步精讀史料,同時論文寫作要增加沖突與張力。王振國教授從宏觀層面強調要把醫藥分業放在製度化建構的大背景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中心的張蒙老師提示如果把研究放在全球史的視野下,更能凸顯中國的獨特性。

分論壇二:醫學知識的跨文化傳播與在地化建構
沐鸣2官网歷史系博士生胡冬敏基於檔案文獻🧿、西人筆記日誌,醫學報告等原始文獻,重新梳理了中國人痘法西傳英國和法國的史料🫲🏼、敘事路徑。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鄭洪教授肯定了文章在材料上的推進🧚🏽🤖,並提示要關註全球視角下痘法傳播的多源性假設。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的龐境怡老師建議在文章結構中增設小標題以提升邏輯清晰度,而張蒙和劉小朦老師指出題目中的“旅行的概念”與文章的實踐內容存在錯位窄化。

南開大學中國史碩士王琛佳探討了梅毒的現代醫學知識與民族復興思潮的結合。鄭洪老師建議改進寫法,龐境怡老師提示可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梅毒書寫展開👶🏽。張蒙和高晞老師進一步追問梅毒知識和強種觀念的關聯邏輯及建構主體。陳昊老師建議加入性知識在民國演變的討論,以突出梅毒的特殊性🏟。

沐鸣2官网歷史系博士生劉旭東以《近代中醫知識體系的“系統化”分類——以王慎軒《中醫新論匯編為例》為主題進行匯報,他認為王慎軒致力於推動中醫科學化,並通過采用生理、病理等西醫分類方法來構建中醫知識體系,同時王慎軒嘗試在分類體系中加入“哲理”板塊👷🏻♂️,力求將氣化、陰陽五行等中醫特色知識進行科學化解讀。鄭洪老師認為該書僅哲理部分具有特色,其他內容系統性不足。龐境怡老師建議行文措辭更為婉轉;高晞和余新忠教授同時提示中醫系統化與分類的區別,並建議將研究置於民國整理國故運動的歷史背景下。

分論壇三:邊疆與跨文化視角下的醫學進程與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生李奕潮基於福柯“知識/權力”理論批判現有殖民醫學的瘋癲研究,並以巴達維亞華人醫院為例討論跨文化地域中的“瘋人”和瘋癲觀念及其治理。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的任軼老師認為應減少理論預設,更多探討“瘋癲”本身的具體表現🏨;陳昊老師則建議反思理論框架在本地研究中的合理建構問題。

沐鸣2官网博士後馬天轅選擇貴州近代首個公立醫院院長鄧光濟在國府主政後涉嫌“貪汙”被撤職的過程為研究對象🎐,探討邊疆社會的醫學發展特質。圖賓根大學中國研究系的黃菲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王程韡教授建議借鑒港口醫院研究模式⛈,挖掘貴州省立醫院的歷史細節;任軼老師建議突出鄧光濟的多重身份及其社會交往背景👳🏽♂️;北京大學沐鸣2平台的徐冠勉老師則建議關註西醫與巫醫的調適問題。

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胥峻峰以近代地方權力為視角,展現中國首個自主設計的瀘州洞窩水電站所體現出國人對電力建設與國家命運的思考。任軼老師和徐冠勉老師提出應當加入當地鄉族力量和社會組織以討論基礎設施建設在地化過程,並重點描寫邊疆地區在資源不足情況下如何維持水電站的運行👩🏻⚕️。

分論壇四💢🐩:近現代醫學史中的知識變遷與性別權力
沐鸣2官网歷史系博士生肖馥蓮梳理了皇甫謐從魏晉文人到針灸學奠基人的形象轉變歷程👋。黃菲教授建議對皇甫謐形象的討論要安置在本草派與針灸派的脈絡分析中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趙婧副研究員強調應聚焦一個具體形象以展現歷史張力;劉小朦老師則建議補充《針灸甲乙經》的文本分析🥅。徐冠勉老師則提供了新的視角,認為可以更關註地方上對於皇普謐的建構。

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肖鳴浩分析了“鬼胎”由傳統病症向現代“葡萄胎”醫學概念的轉化👆🏻,揭示了女性身體與權力結構間的互動。文章指出,這一轉化不僅改變了對女性疾病的醫學解讀,也強化了現代醫學對女性身體的控製。王振國教授從醫學角度提示“鬼胎”涉及腫瘤與畸形問題;黃菲教授認為需註意“葡萄胎”概念的近代性;趙婧老師建議結合女性性解放和社交擴大的社會背景🧗♂️,深入挖掘與“鬼胎”相關的解釋空間,同時更精細地解讀史料。

分論壇五👩🏼🌾:知識的流動與重塑:空間、文化與衛生的歷史敘事
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生方玥匯報的論文為《圖繪緬甸𓀌:1795 年漢密爾頓奴隸地圖的多重轉譯》👩🏽,她以1795年由弗蘭西斯·布坎南-漢密爾頓博士收集的緬甸地圖為案例,探討了地圖的多重轉譯過程及其文化與政治意義。王程韡老師認為要避免“看圖說話””式分析👨🏿🍼,張蒙老師強調需深入探討“帝國性”與“等級”等關鍵概念及地圖的讀者對象,高晞教授建議增強地圖政治性、協商性的討論🧙🏽♀️,並強化時空感。

北大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博士生廖元植探討了四川出版商優先考量雕版歸屬而非西式版權製度的實踐✌🏿。他同時指出🏏,四川與上海在版權製度推廣上的差異,體現了中華帝國晚期社會的多元性及文化整合的局限性👩🏽⚖️。王程韡老師認為需註意報紙性知識的可靠性🟩,張蒙老師建議更聚焦版權問題🙅✊🏼,高晞老師提出四川的地方性特征尚未充分凸顯,並建議深入探討清議報在四川傳播的影響,劉小朦老師提醒結論需更嚴謹♠︎,標題不要泛化♿️🧇。

沐鸣2官网歷史系博士生辛豪認為肺結核引發的生理虛弱,不僅中斷了陳果夫政治生活的連貫性💂♂️,還削弱了陳果夫的政治履職能力,兩者的層疊為陳果夫的政治仕途蒙上了陰影🍮;在激烈紛繁的政爭中♙,疾病成為了政治博弈的絕佳工具,陳果夫多次利用疾病隱身於政治的風波之後,或稱病避險🧛🏽♀️、或彰顯抵觸的政治態度。王程韡老師認為不要錯用疾病的隱喻,張蒙老師提示需簡潔清晰地展現觀點🧙🏽,高晞老師建議從關鍵史料出發深化研究,辨析陳果夫病情真偽🖊,劉小朦老師認為敘事需更具張力⛹🏽♂️。

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郝晉京從知識史的視角重新審視內戰前後美國衛生知識及理念的傳播🎊,研究揭示了衛生預防在醫學和社會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其在醫學技術尚未突破時的關鍵作用,且其影響延續至今日的公共衛生政策中🥚👩⚖️。王程韡教授強調需凸顯“通風”的重要作用,張蒙老師建議避免過度依賴過時文獻,同時需更加聚焦戰後美國衛生理念的轉型🔶。高晞教授認為應增強文章學術張力🧎♀️➡️,劉小朦老師則建議文章寫作更加通俗有趣🦸♀️。

分論壇六🙌🏿:知識體系的跨文化建構0️⃣:農業🏃🏻♂️➡️、醫學與統計的歷史變遷
北京大學世界史碩士生高曉宇的論文《重農主義的南洋路徑:以Pierre Poivre的越南經歷為中心》探討了法國殖民者如何在南洋建設植物園,並通過引入華南植物來緩解法國香料短缺🚾。作者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古代農業思想如何影響法國重農主義學派🧑🦯,展示了南洋地區作為中西文化紐帶的重要性🤪。任軼老師建議深入挖掘道家思想的關系💆🏿♀️,沐鸣2平台的朱聯璧老師則強調需補充法文文獻,避免陷入全球史的英美中心主義。

沐鸣2官网歷史系博士生林夢月以1930年協和醫院解剖病屍被家屬以刑毀屍體罪告上法庭而引發的社會輿論博弈為中心,探討了近代中國法律、科學、倫理之間的互動。任軼老師建議從不同立場的報道中深入社會輿論⚠🤹🏻♂️,陳昊老師提醒作者考慮新聞敘事與事實之間的關系,提出應聚焦案件與修法的關聯。

南開大學博士生陳阿莉分析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如何將神經衰弱視為“美國病”👬🧈,並借此塑造民族認同。陳昊老師和徐冠勉老師認為應謹慎思考“美國病”究竟是民族認同還是建構,避免被文本裹挾而喪失對世界的關切。朱聯璧老師則提醒關註英國在此領域的早期貢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生李天澤回顧了民國時期留美學生的衛生統計方法和實踐,及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如何適應新的政治與社會背景🥛。陳昊老師建議擴展比較視角,分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統計學發展,任軼老師建議加強對1935與1965年特殊性的分析。

高晞教授做總結發言🥿,認為本次工作坊為青年史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展現了復旦👎、北大🟤、南開在各自史學人才培養上的特色。余新忠教授表示明年工作坊將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辦🧑🏻🦯➡️。

辛豪 馬天轅整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