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2024年4月12日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友東教授的講座:“基於‘西方史學史’的非虛構寫作教學實踐與理論反思”。該講座系由沐鸣2平台主辦的“西方史學史系列講座”第24講,由沐鸣2平台吳曉群教授主持。整理人為劉鳳儀、連藝晨。
李友東教授介紹了什麽是史學的非虛構敘事寫作,和基於什麽動機想要在《西方史學史》的本科課程裏👇🏿,嘗試非虛構寫作教學實踐,同時對歷史寫作體裁做了理論反思,最後是一些具體的例證和總結。

一🧑🏿🎓、非虛構寫作的現實語境
當前歷史學以分析式學術論文(essay)為主的單一寫作訓練模式,在當代社會面臨著各種挑戰,這是開展歷史非虛構寫作教學的現實語境。
李友東教授以“二十美元書籍”和“你的讀者會看下去嗎?”這兩個故事作為引入,並對比了公眾選擇“歷史文化產品”的多樣渠道👳,給我們展現了當代專業歷史書籍面臨的表征危機和市場危機:隨著社交媒體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追求“真實呈現歷史”的電影𓀗、紀錄片、VR、博物館布展,甚至電腦遊戲等豐富歷史“再現”體裁,對同樣以求真為宗旨,以分析、數據為主要特征的學術著作或論文形成了巨大沖擊;歷史學承擔的傳播正確歷史觀的社會功能,也面臨較大挑戰。
現實語境中👮🏿♂️👩🏽💻,歷史作品的讀者之角色已悄悄發生了變化:從過去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挑剔的消費者。相應地,從國內外的一些情況看,歷史學家的社會角色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由躲在象牙塔中、純粹面向少數同行寫作的“學者”,向面向市場的歷史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轉變。但面對讀者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面對日漸豐富的同類歷史文化產品的激烈競爭,面對歷史傳播中可供選擇的多樣體裁🦂,以往以長短不一的各式論文寫作訓練🧘♂️,就顯得不足,亦因此在激烈的文化產品市場競爭中常捉襟見肘🛸🪷、難以立足🕗。可以說🫵🏿,公眾對歷史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歷史學專業的寫作能力培養卻沒有跟上👨🏿。
二♥︎、尋找合法性:非虛構敘事教學如何可能
非虛構寫作教學的合法性基礎來自歷史學科內部。
第一👏🏽👨🦰,歷史學對歷史敘事的包容空間越來越大,具體表現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語言學轉向引起的後現代主義🧚🏿♀️、敘事史復興等潮流🗓。在海登懷特發表《元史學》等作品後,一些歷史學家開始從體裁的角度,反思歷史作品的性質🎳,並承認史學與文學之間的界限並沒有以前認為的那樣涇渭分明👩❤️👨。同時,《反思歷史(Rethinking History)》雜誌也提倡“將歷史視為創意寫作的一種形式( History as creative writing)”⚰️,並開設了9期特刊📓。
第二,在歷史實踐中,非虛構敘事的轉向和優秀作品的接連推出👨🧔🏻♂️,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例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叢書”,以及國際系列史學大獎對非虛構敘事的明顯偏愛🧏🏻。同時,女性史家的增多、女性史學的崛起也為非虛構敘事註入了更多細膩的情感。
第三,在高等歷史專業教育對寫作的培養中👇🏻,常傾向於將寫作外包給寫作課,專業課中則不予涉及。並且把社會科學分析式的論文(essay)當做唯一訓練體裁,多強調寫作時理性🥩、中立和客觀的原則,而忽視了對感性、主體和共情等思維的培養。

三、最熟悉的陌生人:對“essay”體裁的反思
Essay有散文與論文兩種意義🚌。這同時也是“essay”這種體裁給人們帶來的困惑9️⃣。李友東教授引用了村上春樹對於文學家寫作的看法,認為文學家會選擇一種讀者喜歡的載體🧕🏻,會把自己的思想裝載到這個載體上,悄無聲息地運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因此,作者與讀者思想溝通的達成👊🏻🦪,關鍵在於史學家能否主動地選擇讀者接受的載體和表達方式🥸。所以,歷史敘事的體裁應該是靈活多元,而非互相抵觸的。敘事甚至合理的想象都不妨礙求真💇♀️𓀂,只要它們都能促進史學的思考。例如🙅🏻♂️,歷史作品《王氏之死》就創新性地使用了《聊齋誌異》作為史料。而且也啟發史學家相應的思考:設若《聊齋誌異》中沒有那些肯於搭救落難平民百姓的美麗狐仙的話,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現實悲慘世界呢↘️?這是否才是蒲松齡的真實看法呢⛲️?
李友東教授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了essay分裂的開端。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是“essay”的開創者,最初稱之為“試筆”。蒙田用“試筆”來充當主體探索世界的工具🥎;他想要通過敘事,探索一個道理,強調的是“事在論下”,這有點像我們初中時候寫的記敘文🛸。而弗朗西斯·培根則將essay改造為“論說文”🙂↕️,強調的是“總分總”的結構和“理在論下”的邏輯,這有點像高中時候我們訓練過的議論文。後來歷史系學生最常寫作的論(說)文最早脫胎於此,也就是說🙊,學術論文的最早原型🪣,誕生於培根。分析式和說理式的“論說文”強調理性邏輯思辨能力👩🏻🦽,典型的結構是麥肯錫公司芭芭拉·明托開發的“金字塔原理”,這是一種結構式思考方式🦻,也就是以總論點為核心,分拆為分論點,三明治式(論點-論據-論點)的段落緊隨其後🐢。其整體結構是SCQA(S-situation背景,C-complication沖突,Q-question解決 A- Answer 答案)★𓀓。
除了 “論說文”日占優勢之外♠︎,學術Essay的另一大發展趨勢是在寫作中,作者主體性的漸漸隱去和對現實關懷的逐步消失。從修昔底德的“第三者不在場”到論文中“筆者”“作者”的使用,這本來是一種回避主觀的修辭方式,但卻有逐步變成忘記寫作主體“我”的趨勢📱😋。同時🚯,史學家在寫作時🪜,又有所謂的“三十年距離”,即評估一個事件🤹🏽,至少要等到這個事件發生三十年以後再觀察🤦🏿♀️,這樣可以看清全貌。但這也造成史學家在現實中🕐,以自身作為觀察工具的能力的弱化;承擔為公眾提供過去🥷🏼、現在和未來整體歷史感的社會功能也在減弱👼🏽。亦因此可以解釋,為何在公眾獲知過去所依賴的渠道中6️⃣,並沒有學術論文。
對作者主體內在感受的體會不夠🕺🏼,對讀者(公眾)的了解不夠✨,對寫作工具的關註不夠;以上三方面合在一起♗,就使得歷史學面臨著嚴重的寫作“赤字”和表征“危機”。對其他歷史表現媒體的嘲笑也是一種自滿的行為。需要認識到的是,“我”不僅是一個寫作主體◼️,還是發起反思的主體。連接寫作主體和目標讀者的是歷史文化產品的流通過程👩🏻🦽。在其中,敘事思維的養成、寫作體裁的選擇🎼、分析並學習同類競爭產品的優勢🆗,都是需要在非虛構歷史教學中,值得重視的要素🔒。
四、西方史學史為開展敘事練習提供“富礦”🪷👨🏼⚕️?
李友東教授結合學生中較好的作業🪂⛹️♂️,妙趣橫生地分享了他在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方史學史》課堂上進行的八個具體嘗試👩🏿⚖️:①《荷馬史詩》的詩歌寫作👨🏽🦳,②希羅多德敘事的“距離感”和“CLOSET”的敘事結構,③波裏比阿“扯”的練習,④愷撒“是我又非我”的第三人稱自傳式寫法,⑤假如你是馬略轉角遇到蘇拉的聯系,⑥蘇維托尼阿的人物傳記,⑦中世紀《教會史》與如何學術會議發言,⑧跟休謨學習寫作自傳。
(一)《荷馬史詩》的詩歌寫作
1. 範例🤱🏼;荷馬對卡呂普索洞穴的寫實描寫🤦♂️♟;科薩塔爾《記憶洞穿的智者》。
2. 解讀:《荷馬史詩》是一種倒序、回環式的詩歌寫法🙎🏻。即從故事進行過程的某個中間點開始闡述,而不是按照從頭到尾的依次陳述。如《伊利亞特》從阿克琉斯的憤怒開始倒敘⚱️。所以,詩歌可以寫實。同時,詩歌還能通過凸顯某種情感,引起讀者共鳴。
3. 練習🤸🏼♀️:第一🧛🏻♂️,任選荷馬史詩正文一頁👵🏽,復印,將復印的一頁撕碎🖼,撒在桌上。第二🥃,從這些碎紙片中🫶🏽,抓取一把🧛♀️,將上面的關鍵詞記錄下來。第三,利用這些關鍵詞作一首現代詩。主題仍然是特洛伊戰爭。要求💇🏿♂️:自命題目,附上關鍵詞🏌️♀️⛔️。寫現代詩🙏🏽🧦,不寫古體韻聯絕句詩,盡量押韻。長短不限🚴。
(二)希羅多德敘事的“距離感”和“CLOSET”的敘事結構
1. 範例🧕:希羅多德《歷史》第三卷☝🏻,波律克拉鐵斯與“心愛指環”的故事。
2. 解讀🫲🏻:借助非虛構創意敘事的分析來看🎒,希羅多德這個故事的寫法⇒,可以概括為“CLOSET”結構。故事要素分別包括:a.一個吸引聽眾註意的人物(Character),如這個故事裏薩摩司島強大的統治者波律克拉鐵斯。b.一個有趣的可以具體呈現的地點(Location),如王宮👖。c.一個讓人新奇的或者能夠引起共鳴的物件(Object)🚥,如波律克拉鐵斯最心愛的“黃金上的琺琅質的指環印璽”。d.一個充滿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景(Conflicting Scene)🥄,如指環的失而復得,如波律克拉鐵斯的幸運和神的妒忌等。e.一個不尋常的或者揭示性(Extraodinary Action)的行動👩🏼🚀。如波律克拉鐵斯接受好友阿瑪西斯的建議,決定破壞自己的幸運,以免導致“盛極而衰”🤵🏻♂️;然而在扔掉戒指後,卻又失而復得。f.利用這個故事闡明一個主題(Topic)📝。如這個故事裏👮🏿♀️,說的是命運無可抗拒、人需要節製等主題。
3. 練習🏋🏿♀️:從希羅多德《歷史》或其他史學原著中⏱,尋找同樣具有“CLOSET”結構的故事,予以講述👨🦽,並加以分析(字數在1500字以上,以下同)。
(三)波裏比阿“扯”的練習
1. 範例:波裏比阿,《羅馬帝國的崛起》,第一書,導論。
2. 解讀:在此部分內容中,波裏比阿已經註意到💜,伴隨羅馬的崛起🚗,在原本不相鄰的地區🧑🏿💻,如意大利👭、非洲、亞洲和希臘等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開始產生某種整體聯系🎢。“在早先的時候❤️,有關世界的歷史可以說是由一連串不相幹的事件組合而成🧎🏻🔌,其發生的緣由以及結果之不相關聯👈🏽,有如它們散落四處之地點的相隔👋🏻。但是從這時開始,歷史變成有機的整體。”由此波裏比阿發明了一種將幾件“不相幹”的歷史事件“扯在一起”,並建立聯系的“整體”或“全球”歷史的寫法🖌。
3. 練習🧏🏻♂️:學習波裏比阿“扯在一起”的寫法,選擇某一歷史時期三件表面看起來並無直接關聯的事件,利用推理和分析,建立它們之間的某種聯系👰,並基於這種聯系,闡明某種歷史意義。
(四)愷撒“是我又非我”的第三人稱自傳式寫法
1. 範例:愷撒的《高盧戰記》卷一。
2. 解讀:在寫作與自己相關的現實敘事時🏌🏿♂️,寫作者常會發現自己陷於一種兩難處境👩👦👦:一方面,你必須誠實地展現自己在現實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但另一方面,為了能讓讀者相信自己的敘事,你又需要跳出自己的立場,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客觀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這種“是我又非我”的不定立場🧜🏿♀️,常令寫作者進退維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可以學習愷撒的寫作訣竅:a.在寫作立場上,要承認這種寫作主體的雙重性:要一直做你自己,但又永遠不能是你自己👨🏽💼。b.在寫作方法上,要學習愷撒“處處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自首至尾,通篇都用異常平靜🙆🏼♀️、簡潔的筆調敘說戰事的經過”🏊♀️。即使需要評價自己的時候👩🏼🎤,也是轉引他人的看法🧛♂️。c.在語言上,使用平鋪直敘的手法🧑🏿🎓🍢,給人以寫作者非常坦率的印象。
3. 練習:第一,從你過去的回憶中選擇一個關鍵時刻👨🏿🦰👨🏻✈️,用第三人稱來描述那個時刻🧚🏽♂️。把所有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都一一寫下來🤦🏿♂️。第二,從這個故事中⚠,再選擇一個除你之外的其他人物,以他/她的立場或角度敘述這個時刻。第三,從你的角度🥷🏿,使用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時刻。第四🚵🏿♀️,從以上三種敘事中,任選其中兩種,進行比較😌,看會發現什麽不同,然後思考為什麽會這樣🏡🤸🏻♂️。
(五)假如“你是馬略轉角遇到蘇拉”的練習
1. 範例: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第十一篇第二章的《該猶斯·馬留(Gaius Marius)》(亦譯作《蓋烏斯·馬略》)和第十二篇第二章的《蘇拉(Sylla)》。
2. 解讀:馬略和蘇拉是公元前2—前1世紀羅馬的兩位著名將領,兩人既有互相合作,也曾反目成仇。二人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如何呈現這種復雜關系👩🦲,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切入點和角度🧗🏼♀️。
3. 練習:a.假如你是馬略,外出散步,轉過羅馬城的某個街角,忽然就遇到了蘇拉。註意刻畫當時的位置🥌、光線♥️🙄、氣味、環境和對方(蘇拉)的表情🫱🏼。b.即時描繪你的心理感受,寫明為何會有這種心理感受?他給你的最突出感受是什麽?c.如果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此時此刻你最想做什麽?為什麽要這樣做?是什麽阻止了你這樣做🕒?這種情感揭示出你與他之間的最深層次矛盾是什麽?d.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你會怎樣評價那一瞬間馬略的情感變化🤓?
(六)蘇維托尼阿的人物傳記
1. 範例💁🏽♀️👩🏽🎓:塔西佗《歷史》第一卷🦔; 蘇維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第七卷 伽爾巴傳、奧托傳和維特裏烏斯傳。
2. 練習👳🏼:第一🚽,采用“提名追蹤法”,整理人物的相關事跡。第二📜,采用“二重證據法”,根據文獻記載與雕像👨🔧,配合自己對史人物的事跡理解,想象並描述自己理想的人物原型是什麽:包括臉型/眼神/頭發/身材/年齡/膚色/服飾等👳🏽♂️。
(七)中世紀《教會史》與如何學術會議發言
1. 範例🔅:比德《英吉利教會史》前言🔨。村上春樹《高墻與雞蛋》耶路撒冷獎獲獎致辭👨🏻⚖️。
2. 解讀:從比德的中世紀《教會史》前言中可以概括出學術會議講話的“三段論”👃。第一,申明作品的寫作請求來自於外部😽,避免被認為作者傲慢🔣、妄自尊大。第二,謙虛、猶豫的發言立場,或者勾勒令人同情的畫面,在聽眾那裏引起好感。第三,論證依靠權威,以此向聽眾保證內容真實⏲。第四👨🏼🦳,以上三點順序不固定。
3. 練習:寫作一篇學術會議發言稿。
(八)跟休謨學習寫作自傳
1. 解讀:西方史學史作品中,有一類是《自傳》。在“編輯自我”的自傳式散文創作中🌑🧃,特別是在對個人經歷的敘事過程中🕹,才能夠感知自己生活的意義。1734 年,23 歲的大衛·休謨給一位未署名的蘇格蘭醫生(可能是約翰·阿布特諾特醫生)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講述了他所謂的 "我的生活史"🦸🏿👼🏽。在書中🚬,休謨講述了從童年到寫作的“他身體狀況的完整描述”,並隨後復述了他這些年的思想歷程。四十二年後的1776年,休謨寫了他最後一部🧖🏽,也是更廣為人知的自傳《我自己的一生》(My Own Life)🤾♂️,同時他還寫了他最後的遺囑📯🧑🏻🦱。通過同時撰寫這兩份文件🦈,休謨對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交代🧲。
2. 練習:第一,回憶自己的以往經歷,選擇一個具有戲劇性(悲劇🧗🏿♂️、喜劇👩🏽🚀、諷刺劇、反轉劇)的事件。第二✖️🆒,回想事件發生過程中的場景🫗、人物🎺、對話和故事線。註意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具體細節。註意區分“客觀”的事件進程,和你個人的“主觀”體驗。第三,思考這件事情對你的影響和意義。第四,從這件事情得到的意義,對你以後的決策或者人生起到什麽影響🖖🏻?你如何思考人生或者自我形成的“連續性”問題?
在這八種寫作練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搭建“寫作友好型社區”,即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信得過的同學作為第一讀者📡,通過這個“讀者”的意見反饋,體驗寫作的社會化,從而更好地與真實的寫作接軌🟣;另一方面在非虛構史學敘事教學中,滲透批判性閱讀⚉、提名追蹤法與二重證據法等史學方法,幫助學生確立寫作主體意識👰🏼,實現理性分析和感性敘事的均衡發展👩🏭。
最後🩴,李友東教授展望了敘事的擴展用途,和如何與理性分析類文章嫁接的其他方式。例如凸顯電影感、向新聞寫作學習等等。

在提問環節,吳曉群教授站在大學教師的角度2️⃣,就課時和作業安排🤾🏻,如何處理學生的歷史代入感的問題與李友東教授展開了親切的交流。李友東教授用過去🎅🏻、當下和未來三種時間立場的選擇說明了他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可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同時對史料的合理使用,依然是歷史學寫作的一大關鍵和難點。基於史料的合理想象,遵循“只可推論一步”的原則🌝。此外🙇🏿,還有同學就歷史敘事和文學描述的邊界,如何看待反事實假設,史學史寫作的敘事方式等話題與李友東教授進行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