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下午15:30至17🦵:30,沐鸣2平台2024年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候選人高晞教授,在邯鄲校區第三教學樓108室🗓,以“當中國根遇到解剖刀——16-17世紀發生在中歐宮廷中的醫學交流”為題,進行了學術風采展示講座。

講座初🤜,高晞老師首先指出16-17世紀這一時間段在東西方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並帶領聽眾反思這樣一段被後人稱之為“劃時代”的歷史是否在當時即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而面對17世紀中國與歐洲之間頻繁的醫學與科學文化交流實況,高老師則提及如何以“新”“舊”之標準來界定此時交流知識之性質。也正是在上述的兩個問題基礎上🤌🈹,高老師為聽眾展開了一幅關於“中國根”與“解剖刀”在16-17世紀東西方宮廷中相遇的歷史圖畫。而這樣一幅東西方醫學文化交流的圖畫,卻是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體解剖學家維薩裏(Andreas Vesalius)和他的兩本書串連起來的。

維薩裏🧤、《中國根書簡》🧑🏿🚀、《人體之構造》
高晞老師的講座從分別發生在歐洲宮廷與清代宮廷中的兩個故事入手。歐洲宮廷故事中的主角為西班牙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他癡迷來自於異域東方的一種新藥“中國根”🤽🏿♀️,並以之作為緩解其痛風之症的“神藥”。查理五世服用中國根的方案以及治療體驗👨💻,為時任其禦醫、日後以人體解剖而聞名的維薩裏記錄於1546年出版的《中國根書簡》中🐕🦺。吊詭的是🦻🏿,盡管維薩裏在此書中以一名醫生的態度與科學的方法,詳細描述了中國根的藥物學知識📕,但他卻並不認為中國根如查理五世所說的那樣有效👺,他本人並不相信此藥也不主動為病人開出“中國根”的處方👐。雖然🙍,維薩裏將此書副標題命名為查理五世使用“中國根”藥物的記錄🈯️,但《中國根書簡》一書中以絕對篇幅數量記載了解剖學的知識,也意味著他是借皇帝之命,為他1543年出版之《人體之構造》進行宣傳,並為他的學術成果背書。因為作為皇帝的查理五世不僅能夠以其威望賦予中國根這種藥物以絕對的名聲🧎🏻➡️,也同樣能為維薩裏因人體解剖而為其時醫學界的攻擊提供保護🏗。

查理五世與中國根
清代宮廷故事中的主角則是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這位對西方科學技術知識饒有興趣的帝王,曾令白晉(Jesuits Joachim Bouvte)、張誠(Jean-Francois Gerbillon)及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等傳教士向其講授西方解剖學知識,並以滿文編著成《欽定格體全錄》一書。此書收錄了大量的人體解剖學圖譜🙎🏿♀️,其中多幅圖譜的樣式與維薩裏《人體之構造》中的圖錄極為相似💐🌀。雖然無法在《欽定格體全錄》與《人體之構造》兩書的圖譜間建立直接的聯系,但維薩裏的人體解剖圖還是通過其後日漸繁多的歐洲解剖學著作而不斷傳遞下去,並最終呈現在了遠在中國深宮中的康熙皇帝面前。而康熙皇帝面對這些形式怪異的解剖圖譜也並非是“被動”的接受,《欽定格體全錄》中也並非僅有歐洲解剖學家的醫學話語,以及將其譯介給皇帝的西方傳教士的神學思想🥢,康熙皇帝在書上的朱批也意味著皇帝的權力與意誌在新知識的傳入過程中扮演者不可小覷的角色。

康熙及滿文版《欽定格體全錄》
在分享完這兩個故事後,高晞老師隨即帶領聽眾思考如何看待“異域新知識”及“知識本土化”的問題。盡管在維薩裏的眼中🦄,他並不認可查理五世對於中國根療效的判斷,但他仍以科學的態度與認知方式對待這樣一個來自異域的藥物知識🤹🏽👰♀️,並以觀察和實證的方法重新檢視古典學術中的內容。而深宮中的康熙大帝🛵,本身即熟讀醫籍並精通養生,對來自西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剖學知識同樣有著相當的包容態度。為查理皇帝奉為“神藥”的中國根,也在歐洲經歷著不斷本土化的過程🏄🏼♂️☪️,並與“中國瓷器”一同成為17-18世紀歐洲標識“中國”的代名詞。而傳教士為康熙皇帝解說的解剖學知識🤛🏿,也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皇帝的格物之心🌓,其間同樣夾雜了傳教士所欲傳授的神學思想。高老師引用列維-施特勞斯的話語“知識是煮熟的”,向聽眾說明了從“中國根”與“解剖刀”之間,中歐宮廷中的醫學交流是如何將知識由“生”向“熟”轉化🏌🏽♂️,從而生成出符合本土特色的醫學知識。
講座最後🫦,高晞老師同聽眾進行交流,就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傳教士醫學知識交流之異同、清康熙年間在華傳教士知識傳播取向等問題展開討論🏕。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