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上午10:00—11:30♝,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王建朗研究員在沐鸣2平台光華樓西主樓2001會議室作了題為“戰時外交: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的學術演講。沐鸣2平台金光耀教授主持了演講🤒。
王建朗研究員在演講中指出🧔🏿♂️👨🏿🎤,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而這一變化同戰時中國的外交活動是分不開的🧗🏻。戰時中國外交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從七七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是中國為抗戰努力爭取國際援助的階段,面對這一階段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采取了向國聯會議🧚🏼♀️、九國公約會議申訴日本侵略,重點爭取蘇聯援助和德國中立的政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是中國爭取大國地位的階段🎐,中國大國地位的取得與當時的國際形勢以及美國出於東亞和全球戰略考慮對中國的大力提攜有關,同時和中國積極進取的外交方針也是分不開的。中國在取得世界性大國地位的同時,保持著清醒的現實主義頭腦,考慮到自身國力依然有限,采取了盡量避免介入歐洲事務而主要立足於遠東的外交方略。中國對戰後遠東國際政治版圖的構想👴🏼,涉及到對日關系和對同盟國關系🤵🏿,這其中交織著理想與現實、傳統和現代的多重因素🤏。從總體上看🦹♀️,中國戰時外交成就甚多,其積極性與主動性超過近代以來任何一個時期🈚️。
主題演講結束後🌺,王建朗研究員還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互動,回答了“戰時外交對當代中國外交的啟示”、“戰時外交與韓國臨時政府”👉🏼、“傳統觀念與戰時外交”等方面的問題。(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