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15:00-17:00🚵🏽♂️,北京大學歷史系羅誌田教授在沐鸣2光華樓西主樓2001會議室作了題為“一次寧靜的革命:清華國學院的獨特追求”的學術演講。復旦歷史系主任章清教授主持本次演講。
羅教授首先從“國學”這一概念切入🥃,指出概念的首倡者並不一定成為實際的受惠者,“國學”認同的模糊性時常體現為一種包容性,為各派學人留下相當廣闊的詮釋空間🫃🏽。清華國學院的情形即是如此,羅教授說明其中多名導師實為“東大”背景𓀙🤜,與以北大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陣營在文化取向上往往存在一定歧異。主辦者吳宓等人將國學院定性為不頒文憑的“研究高深學術之機關”,旨在養成“為學術而學術”的人才,具有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在體製上,國學院力圖兼采中國傳統書院製與英國導師製,以糅合中西、新舊的方式糾正當時新學製造成的一系列弊端。其中尤值一提的是,采取教授學生長期住院(校)法,方便師生自由交流;表面上以其時流行的文史哲等西式系統分科🧑🏽✈️,而實以教授個人治學取向為主,將傳統因素潛移默化地輸入新的體系。此外,在考試中設置會通中西的“普通國學”一部,體現出主辦者作為傳統“士人”的另一面👳♀️,即超越學術的社會性關懷🏋🏻。然而這一社會關懷實又與國學院“為學術而學術”的本旨相矛盾⬜️,這一內在的緊張與上述幾方面的理想主義傾向一起,遂造成了此次“寧靜的革命”的迅速失敗。羅教授最後總結說,一種新體製在未成形前便已成為權威體製,發生威權並產生保守傾向,這使得一切針對該體製的變革都顯得困難重重,清華國學院的命運,就是這一深層困境的一次較為鮮明的展現。
主題演講結束後🛗,在場的復旦師生就清華國學院各主持者理念之異同,及國學院“藍圖”與實際執行狀況之間的差異等問題與羅教授進一步展開互動,另有出版社編輯🏋🏼♀️、媒體記者就學術與社會之關系等題目向羅教授提問👱🏻♀️,羅教授都一一做了回答🤦🏻。整場演講中,羅教授談吐從容風趣💂🏼♂️,不時引起陣陣會心的笑聲,在輕松而不失嚴謹的氛圍中使得不少聽眾對於歷史與現實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層。(徐佳貴)